文/樂居財經 許淑敏
往年房企的年報季,還能評價為“有人歡喜有人愁”,但今年房企的年報季,基本哀嚎聲一片。
能實現正向盈利的房企少之又少,剩下大多是凈虧損的房企。
實現凈虧損的原因大同小異,包括物業銷售放緩、結轉項目利潤低、計提資產減值增多、外匯波動造成凈匯兌損失等等。
與往年相比,2022年房企普遍凈匯兌損失金額較高,動輒幾十億元,甚至有的房企實現上百億的匯兌損失,侵蝕了不少利潤。
據樂居財經統計,2022年,20家房企匯兌損益約為-486.7億元,同比上一年度約118.7億元的匯兌收益,下降了5.1倍。
雖然亦有部分房企通過運用自然對沖、套期保值等等方式,實現凈匯兌收益,避免了匯兌損失的影響,但實際上匯兌損益與市場匯率波動相關,難以控制,不確定較大,對沖策略也不一定奏效,因此絕大多數房企依然為凈匯兌損失狀態。
或許正如富力地產董事長李思廉曾經說過的,“匯兌是難掌握的東西,所以我們也不去挑戰它?!?/span>
最高損失106億港元
港股的房企年報基本完成披露,而A股房企的年報還在陸續披露。不同于往年,2022年凈虧損的房企占了絕大部分。
樂居財經研究院統計,2022年,已發布年報的69家在港上市內資房企,凈利潤累計為-170億元,其中有36家凈利潤為負,占比為52%。
實現凈虧損的原因,大多包括物業銷售放緩、結轉項目利潤低、計提資產減值增多、外匯波動造成凈匯兌損失等等。
實際上,物業銷售放緩導致交付規模下跌、結轉利潤低等各方面,上一年度亦有此種現象出現。2022年尤其特殊的是,大多數房企的匯兌損益為負,而2021年,該數據基本為正,并且房企依靠該數據還拉升了凈利潤的水平。
樂居財經以20家典型房企為例。2022年,20家房企當中,僅有3家房企實現匯兌損益為正,其余房企匯兌損益跨度較大,比如龍湖匯兌損益為-2000萬元,而合生創展匯兌損益為-105億港元。
合生創展去年歸母凈利潤為87.62億港元,保持正向盈利,但主要是由于投資物業公允值收益達到100.7億港元。深入看,其實合生創展同樣備受匯兌損益影響,合計凈匯兌損失達到105.8億港元。
不過,合生創展也表示,預計在可見的將來,公司不會因港元、美元跟人民幣匯率波動而產生重大外匯虧損。
碧桂園同樣因為凈匯兌損失而產生一定虧損。去年,碧桂園實現稅后凈利潤為-29.62億元,歸屬于公司股東凈利潤為-60.51億元,其公告提及,主要是財務收益凈額出現了巨額虧損。
其中,財務費用方面,凈匯兌損失讓碧桂園財務費用虧損83.79億元,而2021年,碧桂園凈匯兌損失僅為3.27億元。
但如若剔除公允價值變動、匯兌凈損益等影響,2022年,碧桂園股東應占凈利潤可達到26.12億元。
中海發展之所以延續凈利潤下滑趨勢,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期內外幣匯兌虧損金額較高。2022年,中海發展凈利潤245.56億元,同比下降43%,凈利率下降了4.16個百分點至13.62%。
其解釋,凈利率下降,主要是由于期內其他收入虧損17.85億元,上年同期則為收益47.12億元。其中,外幣匯兌從2021年收益24.57億元變成2022年的虧損51.79億元,在資本化8.96億元后匯兌虧損仍達到42.83億元。
而綠城中國則因人民幣貶值,計提了匯兌凈損失13.71億元,這讓其少數股東損益占比大幅提升。年報披露,2022年,綠城中國實現凈利潤88.95億元,控股股東應占權益為27.56億元,非控股股東應占權益為61.39億元。
管理層亦在業績會上回應,少數股東的權益增幅大且占凈利潤的比例高,主要是兩方面原因造成,其中之一便是受匯兌損益的影響,“公司發外債時是由綠城中國發行,相應的虧損或收益也直接影響到歸母凈利潤。對此,公司將在合適時機做一些對沖安排,減少外匯敞口的風險?!?/strong>
匯兌損益的計入方法,影響的更多是歸母凈利潤。
另一邊,部分出險房企的匯兌損失也較為慘重。比如融創,去年錄得公司擁有人應占虧損約為276.7億元。
其中,財務成本明顯上升,由2021年的21億元增加至2022年的127.8億元。除了費用化利息大幅增加至59.4億以外,其匯兌損益也由2021年的凈收益約16.8億,變為2022年的凈虧損約68.5億元。
富力也提及,2022年錄得凈虧損157.79億元,凈虧損原因也包括人民幣兌美元貶值導致匯兌虧損。
從報表看,富力去年融資成本凈額增加134%至97.27億元。增加的原因是本年度資本化為開發成本的金額減少,以及主要由于人民幣兌美元貶值造成的外匯虧損為38.94億元,而2021年則是外匯收益為1.33億元。
對沖的抉擇
2022年,大部分房企備受匯兌損益困擾,但匯兌損益與市場匯率波動相關,難以控制,不確定較大,而且與公司自身運營狀況關系不大,并不能以此作為衡量房企盈利質量好壞的唯一指標。
不過,有部分房企通過運用自然對沖、套期保值等等方式,實現凈匯兌收益,避免了匯兌損失的影響。
比如萬科,做了對沖工具,去年產生匯兌凈收益約1.2億元。財報提到,萬科堅持對外幣資產/負債匹配性、期限結構、境外流動性風險等進行動態管理,采用自然對沖及綜合考慮套期成本、適時購買套期保值工具,管控匯率風險敞口。
截至2022年底,萬科為鎖定匯率變動產生的風險,持有的交叉貨幣掉期(CCS)合約余額為17.21億美元。報告期內有1.5億美元CCS合約到期,并無新增套期保值合約。在套期保值合約有效期間,CCS公允價值變動對集團損益沒有重大影響。
萬科注重對沖匯率風險,在2022年報當中披露敏感性分析,其中提及假定港幣與美元繼續維持聯系匯率,管理層預計人民幣相對美元/港幣貶值1%,對集團的凈利潤影響為減少約3.67億元,而對股東權益影響為減少約3.67億元。
甚至在發布年報之際,同步發布了關于子公司開展外匯套期保值的可行性分析報告。
報告顯示,萬科公司在香港設立了全資投融資平臺(萬科海外平臺),涉及的外幣幣種以美元、港幣為主。截至2023年2月末,海外平臺凈美元/港幣負債外匯風險敞口約為37.57億人民幣等值。
接下來,萬科擬開展的主要外匯套期保值包括但不限于遠期結/購匯、貨幣互換、外匯期權等。
龍湖同樣具備對沖風險意識,其為業內率先關注人民幣匯率風險的公司之一。對比房企去年動輒幾十億的匯兌虧損,龍湖算是規避了一定風險,匯兌凈虧損僅2000萬元。
為了預防匯率變動對利潤和現金流影響,龍湖在2022年將外幣負債掉期做到98%,壓縮匯兌損失。
年報顯示,龍湖原本的匯兌虧損高達37.42億元,但對沖工具的公平值收益為37.22億元,兩相抵消之下,保證了盈利空間。
這說明,在人民幣貶值的情況下,是否采取有效的對沖策略非常重要。
雖然多數房企亦采用了對沖工具,但對沖策略同樣具備不確定性,匯率走勢可能跟公司對未來的判斷相偏離,風險依然存在。
尤其采用對沖工具之后,匯兌損失仍然較大,一定程度上說明對沖策略效果不佳。
像是雅居樂,其實自2016年起采用外幣對沖工具,以期實現更佳的外匯風險管理。其表示,集團的風險管理政策,乃因應合適的對沖工具及對沖成本,對部分預測外幣現金流進行對沖。
“主要以外匯遠期合約及外匯期貨衍生工具兩者并用,藉此對沖外匯風險?!?/span>年報提及。
而去年,雅居樂依然出現部分匯兌損失,以外幣計值的借款換算而產生的外幣借款匯兌虧損為26.76億元,而2021年則錄得收益10.44億元,此乃由于人民幣兌美元、港元及澳門元的匯率貶值所致。
此外,仍有部分房企認為,當前不需要采用對沖工具。
禹洲集團未來仍存貨幣匯兌風險,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,總借貸、公司債券及優先票據,合共約551.2億元中,約有22.33%為人民幣計值及77.67%為港元及美元計值。
外幣計值占絕大部分,但禹洲集團只是提到,集團將定期密切監控匯率風險并在有需要時作出外匯對沖安排。而現時,無需作出任何外匯對沖安排。
波動的匯率
之所以產生大范圍的凈匯兌損失,原因還是在于人民幣貶值。受新冠疫情、地緣政治沖突等綜合性因素影響,全球經濟發展進一步下滑,通脹驟增、消費受限,這些都給人民幣帶來了巨大的壓力。
尤其是去年,人民幣遭受了兩輪較大幅度的貶值,而美元指數則是持續走強。據相關統計,按照最高收盤價7.32計算,2022年2月至11月,人民幣對美元的最大貶值幅度達到15.9%。
人民幣貶值的壓力,傳遞到房企層面,便是匯兌損益。
前些年,由于國內融資渠道不暢,房企轉戰海外融資市場,外幣交易增多,甚至占據了整體融資金額半數以上。
隨之,償還外債高潮到來,匯兌損益越發影響報表情況。
2015年的時候,房企仍對匯率風險不夠重視。還有業內在網上評論稱,在海外債務較高的情況下企業就應該對沖匯率風險,不對沖會把自己敞露在風險之中,但是很多企業沒有這種風險意識。
彼時,大部分房企發行了不少的美元債,但遇上人民幣匯率開始下跌,美元債成本亦大幅上升。
呈現于2015年報、2016年報,房企因匯率因素損失凈利潤的情況比比皆是。彭博曾統計過,2015年全年房地產企業因為匯兌損失超過120億元,其中恒大、雅居樂、碧桂園等美元債額度較大的房企損失均超過10億元。
房企對于匯兌損失也無可奈何。2018年,李思廉曾如此評價匯率:“我們沒有做很專業的對沖,沒有說要鎖定匯率,會有一些影響,但是我相信它出現極限時都是幾個億,我們也很怕一對沖下去,美元跌下來,搞得很累,我們還是做回我們的專業?!?/strong>
他強調,“匯兌是我們難掌握的東西,所以我們也不去挑戰它?!?/span>
市場變化多樣,匯率走向無法預測,風險始終存在。房企所能做的,也許就是像萬科一樣,做些管理準備。
首先盡可能進行貨幣幣種匹配的資產、負債自然對沖,其次進一步細化原有的外匯套期保值的工作流程、內部管理機構;并引入更多專業部門進行宏觀形勢、外匯市場的分析;最后加強內部宣導,確保參與外匯套期保值人員和相關管理人員充分理解該業務的風險,嚴格執行董事會的授權。
而延續著2022年的人民幣貶值,已經有媒體和專家預測,中國經濟面對的結構性挑戰日益加劇,人民幣在2023年也將大幅貶值。
如此看來,下一年度房企的匯兌虧損金額,依然不會少。
來源:進深News
相關標簽:
進深重要提示: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并不代表樂居財經立場。 本文著作權,歸樂居財經所有。未經允許,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本文內容;經允許進行轉載或引用時,請注明來源。聯系請發郵件至ljcj@leju.com,或點擊【聯系客服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