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?文/樂居財經 許淑敏 陳圣 曾樹佳
??作為廣州一名房地產中介,何贏在今年一季度,經歷了巨大的心理起伏與落差。
??去年,人比較少的時候,連續幾天無人問津也是常有的事。但今年2月,找他了解一手房的人突然就多了起來,有時候一天接到不少電話,線上咨詢的也不少。
??在售樓處,他還能看到一些同行忙碌的身影。對此,他不由得感嘆:“挺久沒有出現過這樣熱鬧的場景了?!?/p>
??何贏本以為,經歷了去年的“蕭條”之后,樓市應該迎來回暖了。誰料到了3月中下旬,此前絡繹不絕的咨詢者,又變少了許多,雖不像去年那么差,但總體上不溫不火。
??4月,閑暇之余,他翻看了手中掌握的新房樓盤數據,頗為驚愕:除了少部分還比較受關注的項目之外,大部分新盤的來訪客數和成交量,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。
??他的所見所感,正是今年以來樓市的縮影。
??疫情之后,尤其是春節假期后,購房者積攢的需求有所釋放,于是樓市出現了久違的熱度。雖與去年同期相比有所回暖,但這并非真正觸底反彈,與疫情之前的2019年同期相比,今年一季度的行情,總體仍遜色不少。
??地產商們一季度的銷售額,大多仍然面臨著同比下跌的壓力。
??樂居財經查閱28家公布季度業績的房企獲悉,期內,只有9家房企的銷售業績,實現正向增長,且大部分均為央企。而另外19家房企的銷售額增長率,均為負數。
??后續,房企們的銷售表現,還要看市場信心的恢復程度。而從眼下的政策“呵護”、城市分化、土拍回暖中,或許能找到一些市場判斷的依據。
??銷售回暖虛實
??過完了一季度,房企們的信心,似乎回歸了一些。
??在建業官微一篇《讓工地說話》的推文中,寫到“走進建業諸多在建項目施工現場,總能遇見工人身影忙碌、車輛有序穿梭、設備轟鳴聲此起彼伏……”
??前3月,建業實現銷售金額53.79億元,銷售面積79.62萬平方米,繼續在河南市場居首。它特地制作了一張大紅色的封面圖,寫上“雙料第一”幾個字。
??出險房企舒了一口氣,開始披露自身的經營情況。前不久復牌的佳兆業,正在加速資金回籠,今年2、3月,銷售環比增長46%、30%,其中3月月度銷售同比增長58%。
??奧園也完成了“軍令狀”,一季度銷售指標完成率141%。三月簽約5.7億,完成率198%。
??正在醞釀債務重組方案的旭輝,則自言“春耕不輟”“靜待花開”。期內三個月,其銷售額分別為50.2億、78.1億、83億,體量上有逐月上升之勢,后兩月的環比增幅,分別為56%、6%。
??剛擺脫疫情的第一季度,“小陽春”的呼聲,似乎修飾著它的成色。
??樂居財經統計發現,且不論2021年初的火熱市場行情,單單拿疫情之前的2019年相比,今年開年所謂的“小陽春”,便有點成色不足。
??2019年一季度,TOP100房企全口徑銷售額為21570億元,比今年同期的17590億,多出了22.6%。今年一季度,TOP100房企的銷售門檻,也僅為35.8億,比2019年的49.8億相比,也有不小的差距。
??盡管比上不足,但比下則有余。去年同期,TOP100房企全口徑銷售額總計為16260億元,而今年同比增長了8.2%。無論如何,市場已有邊際改善。
??國央企的進擊之勢仍在繼續。一季度,房企銷售TOP10中,國資背景的企業已有8席,只有碧桂園、龍湖兩家民企,仍位居十強之列。
??在座次上,保利位居榜首,與去年同期相比,提升了2個名次。位居第二的萬科,剛跨過千億門檻。余者均未達千億。地方國資陣營里,華發股份、建發房產的銷售額,分別為491億、459億,闖入前十。
??不過,地產商們一季度的銷售額,大多仍然面臨著同比下跌的壓力。
??樂居財經統計28家公布季度業績的房企獲悉,期內,只有9家房企的銷售業績,實現正向增長,另外19家房企的銷售額增長率,均為負數。他們最高增長率超過七成,下滑最多的也超過七成,呈現出較大的分化格局。
??期內,中海地產、華潤置地、招商蛇口、中國金茂等央企的銷售額,分別為835.98億、790.2億、722.66億、442.3億,增長率分別為73.2%、71.9%、52.65%、39.7%,增幅均較大。
??而龍湖、綠城、合生創展等較為穩健的房企,同比也獲得了正向增長。
??行業老大哥萬科,則實現1014億銷售額,同比下降4.81%。在它身后,銷售規模同比下跌者,并不少見。跌幅超過30%的有11家,超過50%的有7家,發不出年報的佳源國際,甚至出現了71.48%的銷售降幅。
??業內給出的判斷是,一季度特別是春節以來,房地產市場止跌回升,隱隱有穩步回升的現象。但另一方面,目前需求端的購買力,仍處在歷史低位。
??“三支箭”發出后,融資環境有所放寬,房企如今缺的是銷售的現金流回籠??偟脙蓷l腿走路,才能真正地邁開步伐。
??過去一段時間,地產商們紛紛向代建賽道靠攏,試圖從輕資產領域里尋找現金流,現今已有超過60家品牌房企,涉足其中。
??在債務重組方案出爐的窗口期,真金白銀對于他們來說太重要了。如果能以此撬動更多的項目復工復產,那債務重組的談判桌上,或許能有更大的話語權。
??在復蘇中分化
??一季度樓市成交的強勢復蘇,一方面來自于疫情突然解禁的補償性需求釋放,另一方面也來自于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的疊加刺激。
??今年以來,中央層面對于房地產依然延續積極的政策導向,強調房地產業的支柱地位,并從供需兩端持續發力,支持房企合理融資需求,支持居民剛需和改善的住房需求。
??尤其受益于房貸利率的持續大幅下調,實打實的購房負擔減輕令一些城市居民的購房意愿獲得不小提升。據統計,目前已有30余個城市首套房貸利率降至4%以下。
??而在地方層面,100余個城市一季度共計出臺穩樓市政策多達160余次。
??比如,1月31日湖南全省13個非限購市州下調首付比例;2月20日揚州不再執行限購政策;3月份無錫、沈陽等地相繼調整限購區域范圍。
??還有購房補貼、契稅補貼以及針對多子女家庭的照顧等等,各地方政府因城施策出臺了多重刺激政策。
??再加上部分城市和項目以價換量,采取大幅促銷手段刺激樓市成交。多方利好的推動下,市場反應也是相當明顯的。CRIC監測的30個重點城市,一季度成交面積超過5千萬方,同比去年增幅達21%。
??然而,值得注意的是,這一輪復蘇并不具有普遍性,城市之間、區域之間、甚至具體項目之間都存在嚴重的分化。
??“小陽春”行情還在繼續,但部分城市的市場熱度已經開始消退。
??據CRIC的檢測數據,鄭州3月份的成交規模環比2月跌了6%;大連在經歷了2月份的短暫回暖之后,3月份成交環比下跌12%;昆明的環比降幅更大,達14%。此外還有重慶、徐州、??诘榷€城市,均已出現不同程度的回跌。
??在上市房企2022年的業績發布會上,多家房企高管也透露出3月份樓市不及2月份的信號。
??綠城中國執行董事、副總裁李駿說,從3月份來看,存量項目的日均來訪量有小幅調整,主要為2月份漲幅較高城市(濟南、石家莊、杭州等)在需求集中釋放后逐漸趨穩。
??萬科董事長郁亮、美的置業執行董事兼副總裁王全輝也都表示3月份的到訪量和成交量相比2月都有所回落。雖然他們強調對比去年依然增幅較大,但市場回升勢頭減弱也是事實。
??另一方面,即便是目前行情依然向好的城市,也依然在小心翼翼地呵護這份熱度。一季度成交同比漲了120%、市場熱度位居全國前列的杭州,剛剛在4月13日進一步放寬了落戶政策,同一日錢塘區差異化限購范圍也擴大到了全區。
??不只是杭州,包括廈門、合肥、鄭州在內的二線城市相繼出臺樓市寬松政策。廈門對本地單身和二孩以上家庭放寬了限購,并縮短了島外限售時間;合肥松綁部分區域限購、降低外地人購房門檻以及增加老人家庭和多子女家庭的購房套數;鄭州也調整了限購范圍和限售政策。
??就連一線城市北京,也將在房山區試點 “一區一策”,涉及多子女家庭和職住平衡家庭的購房支持政策。
??接踵而至的政策似乎要繼續把一股股暖風吹進樓市,激發更多的市場需求,為未來中長期樓市提供持續動力。
??土拍的“倒影”
??樓市復蘇的程度,影響著土地市場的走勢。反過來,亦可以從土地市場的成交情況,觀察房企對于樓市的判斷。
??一季度,土地市場存在復蘇跡象,不過量價分化較為明顯。
??成交量依然延續此前低迷的現狀,機構數據顯示,2023年一季度,全國300城經營性土地成交建筑面積1億平方米,同比下跌32%。而成交規模,更是創下了2010年以來單季度新低。
??這與一季度供應量相關,2023年前三月,全國300城土地供應面積持續走低,住宅用地供應6412萬平方米,同比下降了45.6%。
??盡管供應、成交規模不及過往,但地塊成交價稍有上升。期內全國主要地級市溢價率為5.46%,同比上升1.29個百分點;流拍率為17.71%,同比下降4.86個百分點。
??溢價提升、流拍減少,說明房企拿地熱情有所上漲。
??2023年首輪供地當中,北京、深圳、南京、杭州等一二線核心城市,土地熱度不減,甚至重現房企“搶地”的現象。
??像是北京,朱辛莊一宗地塊就吸引42家房企及聯合體報名,直接觸發價格上限12.995億元,最終中簽率僅2.38%,由上海大華地產競得,成交樓面價35475元/平方米。
??杭州今年第二批次集中供地推出10宗涉宅地塊,其中6宗地塊觸頂搖號成交,2宗地塊溢價成交,僅有2宗底價成交,總成交價達到144.8億元。其中,世紀城23號地塊吸引了近60家房企參與報名,創杭州史上單一地塊參拍房企個數新高。
??而成都于一季度開展的兩場土拍當中,無一地塊流拍。對比前兩年的成都土拍市場,每輪集中供地均有或多或多的流拍地塊。
??可見,這些熱門城市的招拍掛市場正率先恢復,房企也都蓄勢待發,瞄準核心優質地塊。
??另一個現象則是,民企露面拿地增多,城投兜底情況漸少。雖然央國企同樣為拿地主力軍,但暫緩拿地多時的民營房企,亦呈現積極的一面。
??相關數據顯示,一季度主要城市民營房企拿地占比達30%,而去年該比例僅為16%。包括龍湖、金地、濱江、偉星房產等民營房企積極補倉,頻繁現身土地市場。
??其中,龍湖進入新增貨值榜單前三位。2023年1-3月,龍湖累計新增貨值規模182億元,位列第三名。
??另外,偉星房產加快布局浙江、安徽市場,一季度權益拿地金額高達50億元,位居長三角企業拿地金額榜首。
??隨著部分民營房企流動性壓力有所緩解,會在投資上加快步伐。去年拿地較為謹慎的金地,在近期業績會上表示,將加強在上海、北京、深圳的投資力度,并進一步控制到三四線城市的投資下沉。
??隨著集中供地政策逐步取消、預供地制度全面推行,不少業內預測,今年二季度土地市場供地速度將有所加快,成交下滑趨勢有望扭轉。但他們也表示,行業庫存依然承壓,尤其是三四五線城市去化問題嚴重,因此真正能夠回溫的還是一二線核心城市的土地市場。
??對于熱點城市的土地市場,房企補庫存意愿較為強烈。這意味著,熱點城市的樓市回溫,只是時間問題,但還需等待。
??(文中“何贏”為化名)
來源:樂居財經
作者:許淑敏 陳圣 曾樹佳
相關標簽:
進深重要提示: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并不代表樂居財經立場。 本文著作權,歸樂居財經所有。未經允許,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本文內容;經允許進行轉載或引用時,請注明來源。聯系請發郵件至ljcj@leju.com,或點擊【聯系客服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