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PO研究 | 2014-2020年我國電子政務市場規模年均復合增長率超12%

原創 <{$news["createtime"]|date_format:"%Y-%m-%d %H:%M"}>  樂居財經 孫肅博 9.4w閱讀 2023-04-21 10:44

??文/樂居財經研究院 孫肅博

??4月20日,北京華夏電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北交所遞交招股書,對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、電子政務市場的現狀及趨勢進行了綜合分析。

??2022年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業收入增速保持在10%以上

??根據工信部發布的《2022年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統計公報》,2022年度,全國主營業務年收入500萬元以上的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企業超3.5萬家,累計完成軟件業務收入108,126億元,同比增長11.2%。自2014年以來我國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業收入規模持續快速增長,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4.07%,2022年增速仍保持在10%以上。在我國經濟轉型、產業升級及“兩化融合”進程深入的政策背景下,各行各業信息化需求不斷加大,未來我國軟件行業仍將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,發展前景廣闊。

??2022年度,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利潤12,648億元,同比增長5.7%。受宏觀經濟影響,2022年利潤總額增速有所下降。自2016年以來,我國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業利潤總額增速雖有所放緩,但仍保持著穩步增長的態勢。

??從細分領域來看,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收入構成可分為軟件產品、信息技術服務、信息安全產品和服務及嵌入式系統軟件四類。其中,2022年我國信息技術服務實現收入70,128億元,同比增長11.7%,占全行業收入的64.9%;軟件產品實現收入26,583億元,同比增長9.9%,占全行業收入的24.6%;信息安全產品和服務及嵌入式系統軟件收入分別為2,038億元和9,376億元。新興平臺軟件、行業應用軟件、嵌入式軟件快速發展,基礎軟件和工業軟件產品收入持續增長,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。

??工信部《“十四五”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》指出,“十四五”期間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主要任務是推動軟件產業鏈升級,提升產業基礎保障水平,強化軟件產業創新發展能力,進一步激發數字化發展新需求以及完善協同共享產業生態。到2025年前使產業鏈短板得以補足,長板優勢持續鞏固;培育一批擁有核心競爭力的優秀企業來帶動行業生態,使產業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。

??隨著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》《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規劃》《“十四五”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》等政策紅利釋放,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將成為我國“十四五”時期搶抓新技術革命機遇的戰略支點。同時,全球產業格局加速重構也為我國帶來了新的市場空間。此外,隨著云計算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、信息安全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應用,加速滲透到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,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產品形態、服務模式、競爭格局將加速演進,逐步向網絡化、平臺化、智能化方向發展。

??2014-2020年我國電子政務市場規模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2.21%

??電子政務在我國的發展已近40年時間,從1980年-1990年的“提出在政府管理中使用計算機”到2016年12月國務院印發的《“十三五”國家信息化規劃》中電子政務被列入12項優先行動,再到2019年《政府工作報告》中深入推進“互聯網+政務服務”,使更多事項在網上辦理,必須到現場辦的也要力爭做到“只進一扇門”“最多跑一次”。

??根據聯合國發布的《電子政務調查報告2022》,中國EDGI(聯合國電子政務發展指數)從2003年的0.42提升至2022年的0.82,全球排名由74名提升至43名,創歷史新高;其中,上海在城市智慧政務排名中躋身全球前十。中國EDGI指數自2014年來顯著提高,側面反映出在“十三五”期間我國在電子政務領域的有效快速發展。

??在市場規模方面,2014-2020年期間,我國電子政務市場規模逐年擴張,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2.21%。2020年我國電子政務市場規模保持較高增速增長,市場規模接近3,682億元,較2019年同比增長9.10%。

??同時,國家電子政務內網初步建成,實現了31個?。▍^、市)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、122個中央國家機關的互聯互通;國家電子政務外網實現了四級骨干網絡100%全覆蓋,依托已有數據中心基礎,形成1+3的國家電子政務云數據中心體系,各地方各部門政務云平臺建設全面提速,初步形成數云網一體融合的公共基礎設施。網絡信息安全保障達到新水平,全面保障政務信息系統安全可靠運行。政務信息化日益成為黨政機關高效履職的重要手段。

來源:樂居財經

作者:孫肅博

相關標簽:

IPO研究

重要提示: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并不代表樂居財經立場。 本文著作權,歸樂居財經所有。未經允許,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本文內容;經允許進行轉載或引用時,請注明來源。聯系請發郵件至ljcj@leju.com,或點擊【聯系客服

網友評論

一本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