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譽減值,是近兩年A股上市公司年報大雷之一。
從背后原因來看,大幅計提商譽成為業績虧損的一大原因。監管層對此曾有過建議,上市公司可以采用商譽攤銷的方式,在會計規則上,將當年的商譽減值分攤到之后的幾個會計年度里。
但企業出于自身角度,更傾向于一次性計提,商譽每年都分攤,那每年都要背一個包袱,如果經營不好,連續幾年虧損還會被ST或者直接強制退市,反倒不如把商譽一次全部計提,讓雷徹底爆掉,以防后患。
事實上,大部分上市公司在處理商譽的時候,也都是這么做的。
那么,什么是商譽,如何判定爆雷風險?
商譽是一家企業在并購另一家企業的過程中,所涉及的收購對價大于或小于被并購對象的可辨認的對應凈資產,即我們俗稱溢價或折價的那部分差價。但商譽并非在并購后就有,而是在并購后形成的母子公司在合并報表的過程中產生的。
所以,商譽可以講并不是一個會計科目,而只是一個報表項目。
兩個指標比較靠譜:
1,商譽占總資產比,簡單說就是商譽占企業合并報表的總資產的比例;
2,商譽占凈資產比率,商譽占企業合并報表中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權益的比例;
爆雷風險有多大,本質上要看其商譽本身有多大,其爆雷的上限就是全部商譽減值。從外,商譽占凈利潤比重越大,商譽減值引發業績虧損的風險就越大。商譽引發的爆雷風險不用忽視。
據此,小編統計出了A股市場上商譽風險比較高公司,以供投資者做參考:
(數據來源:東財choice)
來源:證券之星
作者:證券之星
重要提示: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并不代表樂居財經立場。 本文著作權,歸樂居財經所有。未經允許,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本文內容;經允許進行轉載或引用時,請注明來源。聯系請發郵件至ljcj@leju.com,或點擊【聯系客服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