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企地產殊途

原創 <{$news["createtime"]|date_format:"%Y-%m-%d %H:%M"}>  樂居財經 許淑敏 曾樹佳 12.8w閱讀 2023-06-05 08:00

??文/樂居財經 許淑敏 曾樹佳

??華潤置地大手一揮,以100多億的總價,在溫州、金華、重慶等地,拿下了6宗地塊,多點開花。

??這樣的進擊畫面,出現在了五月末的短短兩天內。

??年初,華潤置地內部召開了一場誓師大會,董事長李欣給這家央企定下了基調:“開局即決戰,起步即沖刺?!?/p>

??翻遍華潤置地的公司報道,集團會議前面附以“誓師”前綴,尚屬首次。去年,它在新年獻詞中,只提及“韌性生長”,顯得較為低調;如今強調“只爭朝夕”,傳遞出了不同尋常的信號。

??頭部央企,正在當下的發展窗口里,盡力抓住機遇。除了華潤置地,保利發展、招商蛇口、中海發展等,均在融資、土地市場上斬獲頗豐,身影頻現。

??不過,在央企地產陣營中,也存在分化。2010年指定的那16家地產央企,有的不斷并購地產資產,發展正盛,有的則已被合并,結局各不相同。留下來的主體,規模、盈利水平,也均有很大的差異。

??在以往的既定印象中,央企相對穩定、內卷較少,但事實上,他們也有“一利五率”,有戰略調整。尤其是近兩年,行業環境有所改變,央企地產平臺人事流動同樣頻繁。

??地產分合

??3個月前,“6家央企地產商合并”的消息,一度不脛而走,一場“世紀大合并”似乎正在醞釀。

??那時候,甚至有詳細的方案流出:華潤旗下的能源業務華潤燃氣、華潤電力給中化;中糧旗下的大悅城控股并入華潤;華僑城的地產業務并入保利集團;中國中鐵和中國鐵建將合并等。

??盡管上述消息,均已被辟謠,但實際上,這些年,關于央企地產商合并重組的消息,未曾間斷。華僑城更是困擾已久,其傳言被并入的對象,從中旅集團演變到了保利集團。

??近年來,一直提倡的是“央企專業化整合”,央企之間合并重組的案例并不鮮見,地產資源置換、合并屢有落地。

??13年前,中央確定了首批16家以地產為主業的央企,其余78家不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央企,逐漸退出房地產業務。

??至今,中國重汽、山東黃金、山東高速、國家電網等多家央企,均已先后宣布“退房”,正陸續整理旗下地產業務。

??而留下的16家以地產為主業的央企,有的不斷并購地產資產,發展正盛,有的卻被悄然合并。

??目前,這些央企及旗下的地產平臺,與最初的情況有所不同。

??中國建筑旗下有中海發展、中建地產;中交建旗下的中交房地產集團,則擁有綠城中國、中交地產兩個上市平臺,其中綠城中國是2014年底收購而來的。

??此外,還有中國保利旗下的保利發展,華僑城集團的華僑城A,中國鐵路工程集團的中鐵置業,中國鐵道建筑集團的中鐵建房地產,中化集團的中國金茂,中糧集團的大悅城控股。

??以及五礦集團的五礦地產控股、中冶置業,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的電建地產,能建集團的能建城發,中旅集團的港中旅房地產,招商局集團的招商蛇口,華潤集團的華潤置地,南光集團的南光置業等。

??例如,保利發展、中海發展、招商蛇口等龍頭央企地產商,正是于2015年、2016年通過整合資源,擴大了地產規模。

??那兩年,中海發展正式完成了與中建地產的內部資源整合,注入中國建筑旗下中建股份房地產事業部、中國中建地產及中建國際建設運營的房地產業務。隨之,又收購合并了中信地產,注入2400萬平方米土儲。

??而招商蛇口換股吸收合并招商地產,引入戰略股東及員工持股,進行混改。當時有業內指出,整合后,招商蛇口土地儲備達1653.48萬平方米,且大部分位于前海、蛇口等核心區域,資源稟賦大幅提升。

??此外,保利集團與中航工業重組合并,收購中航工業旗下的房地產業務(中航地產),中航工業全面退出房地產業。

??央企整合大背景下,龍頭央企地產商優勢凸顯,有著做大規模的資本,合并重組資源,能夠加強協同效應,達到1+1>2的效果。

??與此同時,部分央企由于主業發展不見起色,規模落后,最終被合并,成為二級、三級公司。

??例如中房集團,已于2010年已被并入中交建,并于2015年,完成公司制改建后,全部資產無償劃轉至中交房地產集團,成為中交建的三級子公司。

??另外,港中旅集團則與中國國旅,合并成為中國旅游集團,而中國葛洲壩集團已并入能建集團,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已并入五礦集團。

??合并重組,是為了更好的發展。中房集團和中交建合并,一方面精簡中交建旗下的地產平臺分支,另一方面,中房集團的業務注入能夠加大中交建的規模。

??也因此,中交房地產集團銷售業績呈現增長勢頭,成功躋身行業TOP30行列。

??但亦有部分央企進行合并重組以后,地產板塊業績仍不理想。比如中國旅游集團旗下的中旅地產,近些年業績依然疲弱,該平臺于2021年凈虧近30億元。

??而葛洲壩集團旗下的地產平臺葛洲壩地產,已更名為能建城發,機構數據顯示,今年前5月,能建城發實現銷售金額71.6億元,排名80位。

??至于五礦集團旗下的中冶置地、五礦地產控股等平臺,今年前5月銷售規模排名均在50名開外。

??因此也有評論稱,央企地產商重組整合,會有風險存在,組織架構、資源和業務整合既漫長又復雜,特別是企業文化的整合,亦是一大難題。

??薄利挑戰

??一提到央企,幾個熟悉的名字都會迅速浮現。保利發展、華潤置地、招商蛇口、中海發展等龍頭央企,實力均位列前茅。

??去年,這四家房企實現營業收入,分別為2811億、2070.6億、1830億、1803.2億,雖然有的呈現出一定的降幅,但規模仍處于前四。

??而合并中房、入主綠城的中交房地產集團,其總體的營收規模也在千億之上,達到1713億的體量、43.99%的增幅。營收增幅在央企陣營中最高。

??中交房地產是有規模展望的。它在債券年報中提到的目標是,規模行業排名保持國內前十,自有業務銷售規模進入行業前50。

??在他們身后的地產央企,諸如中國金茂、華僑城營大悅城等,營收規模均在千億以下。

??隱藏在大集團里的中鐵建房地產、中鐵置業,雖不顯山不露水,去年收入也分別達400億、335億,同比增幅達到35.64%、22.34%。而揭開電建地產的經營面紗,其收入則為378億,同比增長28.73%。

??
身處行業寒冬,盡管央企地產商裹上棉襖,但他們也逃不過利潤下降,甚至虧損的逆境。樂居財經《進深》查閱獲悉,去年,13家央企地產公司,有10家的歸母凈利潤有所下降。

??背著27.8倍、6.6倍、4.79倍、3.87倍的歸母凈利負增長率,大悅城控股、中交房地產、中鐵置業、華僑城等,暫時面臨虧損。

??大悅城投資凈收益虧損21.6億、資產及信用減值損失15.7億,拖了業績的后腿。華僑城計提了存貨、固定資產、投資性房地產等也達到127億,疊加毛利率下滑,導致了它109億的虧損額。

??這些地產央企的整體毛利率,為17.2%,最高為華潤置地的26.2%,最低為中冶置業、五礦地產控股的8.81%、7.48%。自五礦集團合并中冶之后,五礦地產控股、中冶置業,均已歸屬于五礦集團旗下。

??中冶置業坦言,其營業成本同比增長38.51%,毛利率同比下降10.46個百分點,實因為去年年內,公司新增竣工項目較多,相應收入成本增加;此外,部分項目因成本結算調增了營業成本。

??面對地產薄利,央企也不能免俗。

??刨除各種成本,他們最終的平均凈利率,也只有2.73%。除了華潤置地的15.63%、中海發展的13.62%之外,其余的主體凈利率,均在10%以下,五礦地產控股、中冶置業的凈利率,僅為0.77%、0.05%,利潤的微薄程度可見一斑。

??土儲分化

??過去兩年,地產風險蔓延,大部分民企在土拍市場上隱身,國央企則唱起了主角。經過新一輪角逐之后,部分央企的糧倉,更為充足了。

??樂居財經查閱獲悉,截至2022年末,保利發展的總土儲貨值為23328.2億元,在行業中排名第一;此外,中海發展、中國金茂、招商蛇口的貨值,分別為10822億、9430.1億、9128.4億,均位于行業十強行列。

??2022年,保利發展全年新拓展金額1613億,其中在38個核心城市的拓展金額占比達到98%。

??華潤置地去年以1102億元的權益地價,新增71宗項目,新增土儲面積1095萬平方米。當中,一二線城市投資占比為92%。

??而中海新增土地儲備40宗,購地金額1107.2 億元,新增貨值2139.4 億元,其中一線城市新增貨值占比48.1%。收并購上,中海選擇的也是一二線城市,2022年,其在廣州、上海、成都等城市并購投入106.6億元。

??招商蛇口也開始有意識收縮拿地區域至一二線城市,它透露,公司在“強心30城”和“深耕6+10城”的投資金額占比分別達94%和90%。

??不過,在央企陣營中,各個主體儲糧的體量,也有分化趨勢。

??除了上述幾家央企之外,中鐵建房地產、中交房地產的貨值,各為5147億元、3884.7億元。余者如大悅城、中鐵置業、華僑城、五礦地產控股等,貨值均在3000億以下。

??電建地產的貨值甚至只有595.5億元。自去年以來,電建地產除了在武漢,以7.67億競得江岸區黃石路宅地,在重慶以7.3億元拿下高新區西永組團宅地之外,鮮有它的拿地身影。這與龍頭央企的四處出擊,形成了鮮明的對比。

??盡管總體呈現出進擊的勢頭,但地產央企們,仍顯示出了自己的自制,他們剔除預收賬款后資產負債率的平均值,為64%。大部分公司的資產負債率都在70%以下,只有華僑城、中冶置業、五礦地產控股等,負債水平較高。

??過去的2022年,有超過一半的地產央企,在手資金同比下降,下降幅度最高達約四成。這個融資通暢、令人羨慕的群體,在公司發展與現金流平衡中,也并非信手拈來。

??人來人往

??前些年,經歷整合重組階段,央企地產平臺人事變動較為頻繁。

??比如,中海系與中建系兩大平臺進行合并整合,經歷了一段時間的人事動蕩,包括范逸汀、曲詠海、朱明輝、陳誼等多位高管,均于該階段離開了中海發展。

??2016年,時任中海發展總裁陳誼在離職感謝信中寫道:“負責總公司代建項目的最后幾十名同事最終并入中海體系,兩年并入所有事項完成,至此我忠義二責已了?!边@曾經掀起了一番熱議。

??那段時間,正值央企地產改革階段,華僑城A亦接連人事變動,原董事長劉平春退休,原華僑城集團副總經理吳斯遠、華僑城集團黨委常委侯松容等均被免職。

??回到這兩年,央企地產平臺人事變動亦不少。

??包括華潤置地董事長李欣、中交房地產集團董事長李永前、華僑城A董事長張振高、大悅城控股董事長陳朗、中能建城市投資發展董事長楊揚洋、港中旅房地產張焱等,均是去年新上任的地產平臺一把手。

??大多數新上任者,均有著集團任職經歷,包括李永前、楊揚洋、張焱等。大規模集團之下的地產板塊,整體發展會以平穩、資金安全為主。

??集團重視地產板塊的發展走向,往往會挑選合適的掌舵者,把控企業方向。

??但隨著行業環境變化,央企開始適應市場化的發展趨勢,部分央企地產商亦認為,集團適度放權有其必要。

??母公司與地產板塊相對獨立,自由度更高。

??像是華潤置地,去年5月,華潤集團董事長王祥明辭任了華潤置地董事會主席,接任者為總裁李欣。而李欣自2001年正式進入華潤置地,是內部培養起來的第一批“子弟兵”。

??今年,中國金茂曾擢升李從瑞為中國金茂公司主席,本也有放權意圖。過去這些年,中國金茂董事長歷任董事長包括李凡榮、寧高寧、蔡希有、何操等,均同時在中國中化集團擔任重要崗位,而李從瑞并未在集團任職。

??只是僅僅33天的時間,李從瑞便因工作調整,辭去中國金茂公司主席、執行董事、戰略及投資委員會主席及ESG(環境、社會及管治)委員會主席職務。

??而接任者,為張增根。他自1993年4月加入中國中化集團有,服務于中化集團超過30年的,妥妥的“老中化”。

??沒想到,中國金茂依然走回了集團控權的“老路”。

??出于企業發展、個人發展等各種原因,央企地產平臺高管流動,也實屬正常,不必過度解讀。

??不過,依然有部分人士通過高管變動,猜測央企并購重組的可能性。比如張振高在進入華僑城之前,在保利集團待過十余年的時間,市場上傳出華僑城的地產業務并入保利集團,或許與此有關。

??而陳朗擔任大悅城控股董事長之前,曾任華潤創業董事總經理、華潤萬家首席執行官等職務,或與大悅城控股并入華潤集團這一傳言相關。

來源:樂居財經

作者:許淑敏 曾樹佳

相關標簽:

進深News 進深

重要提示: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并不代表樂居財經立場。 本文著作權,歸樂居財經所有。未經允許,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本文內容;經允許進行轉載或引用時,請注明來源。聯系方式:400-606-6969或ljcj@leju.com。

網友評論

相關推薦

海宏液壓IPO:應收賬款攀升,經營現金流“腰斬”

海宏液壓主要從事液壓閥的研發、生產及銷售。

原創 樂居財經 剛剛

飛仕得預計發行后公司估值達18.18億元,超過對賭協議“紅線”

飛仕得在引入云揚投資、杭州浩歌時,施貽蒙、徐曉彬、李軍等人曾與之簽訂過對賭協議。

原創 樂居財經 剛剛

昆侖新材IPO:寧德時代銷售額占比超五成,“關系戶”拖累毛利率

2020年-2022年,昆侖新材實現營收分別為1.92億元、11.84億元、21.14億元。

原創 樂居財經 剛剛

海宏液壓沖A背后:分掉兩年凈利,卻要募資補流

報告期內,海宏液壓僅有過2次增資和1次股權轉讓,因此公司估值增長并不快。

原創 樂居財經 剛剛

最新文章推薦

海宏液壓IPO:應收賬款攀升,經營現金流“腰斬”

海宏液壓主要從事液壓閥的研發、生產及銷售。

原創 樂居財經 剛剛

飛仕得預計發行后公司估值達18.18億元,超過對賭協議“紅線”

飛仕得在引入云揚投資、杭州浩歌時,施貽蒙、徐曉彬、李軍等人曾與之簽訂過對賭協議。

原創 樂居財經 剛剛

昆侖新材IPO:寧德時代銷售額占比超五成,“關系戶”拖累毛利率

2020年-2022年,昆侖新材實現營收分別為1.92億元、11.84億元、21.14億元。

原創 樂居財經 剛剛

海宏液壓沖A背后:分掉兩年凈利,卻要募資補流

報告期內,海宏液壓僅有過2次增資和1次股權轉讓,因此公司估值增長并不快。

原創 樂居財經 剛剛
一本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