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裸眼3D顯示頻頻“出圈”,各大商圈都能看到裸眼3D大屏廣告的身影,如成都太古里、重慶觀音橋、武漢江漢路、廣州佳兆 業等地的裸眼3D大屏紛紛成為網紅打卡點。
事實上,早在2013年就有了裸眼3D顯示技術,彼時也曾引起行業的轟動,但因為技術的局限性最終浸微浸消。曾經被冷落的裸眼3D技術,如今為何又被掀起了熱浪?此次的爆火,又將帶來怎樣的機遇和挑戰呢?
多因素助推“爆火”
所謂裸眼3D,就是在無需佩戴外接設備(偏光眼鏡、VR頭顯等)的情況下,即可獲得具有空間、深度的逼真立體形象的顯示器。
其實現原理是通過屏幕表面添加特殊的光學層來達到3D效果。這些光學層能夠控制光的折射和反射,從而使得屏幕上的圖像看起來具有三維立體效果。
其實業界很早就開始展望一個無需穿戴設備的3D時代。過去十余年陸續有裸眼3D產品面世,但在終端內容網絡三大方面的技術限制無法提供令人滿意的體驗。
現如今這些問題被逐一解決,終端屏幕顯示技術不斷取得突破,成為了其破圈的主流因素。
近年來LED小間距甚至是超微間距的蓬勃發展為裸眼3D顯示屏提供了極有利的支撐,其次視頻原制作技術的進步和成本的下降、以及配套軟硬件技術的進步,也極大的推動了裸眼3D的火爆。
除了技術突破以外,國家政策的高度重視也是此次裸眼3D技術的“火熱”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早在2016年,國務院印發的《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“十三五”規劃》中,就明確將裸眼3D技術寫入了發展規劃中;2021年,國家十四五發展規劃更是特別指出,要加快數字化發展,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。
2022年1月10日,工信部、中宣部等中央六部門再加碼印發《“百城千屏”活動實施指南》,這一政策的落地也為與裸眼3D息息相關的戶外LED領域打下一劑強心針。
近日舉行的2023年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上,IMT-2020(5G)推進組攜手中國信通院、華為等3D領域產業鏈上下游伙伴,共同發布裸眼3D產業推進倡議,支撐裸眼3D關鍵技術標準化和產業構建。
顯而易見,得益于政策扶持、技術進步,國內裸眼3D顯示在產業化水平、市場應用等方面
才有了快速發展。
挑戰與機遇并行
目前裸眼3D技術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,包括游戲、電影、廣告等領域?,F在許多智能手機也內置了裸眼3D屏幕,使用戶可以享受到更加真實的視覺體驗,特別是在觀看動作電影、3D游戲等方面。
除了娛樂領域,裸眼3D技術還在醫療、教育、軍事等多個領域得到了應用。比如,醫療領域可以利用裸眼3D技術進行手術模擬和病例展示,教育領域可以利用裸眼3D技術進行虛擬實驗和教學。
再如中興通訊與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、蘇州名城保護集團、大唐西市等,聯合助力文物展覽、景點宣傳、古城保護、投資推薦等場景。
同時,不少廠商也開始布局裸眼3D小屏產品。如宏碁在去年5月的全球春季新品發布會帶來裸眼3D版電競本;Leia發布裸眼3D安卓平板。
據不完全統計,A股涉及裸眼3D業務的上市公司有奧拓電子、啟迪設計和創維數字等18家。隨著信息技術、光學技術及液晶顯示技術的發展,3D 顯示技術實用化功能不斷被拓展,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展,未來行業發展潛力巨大。
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數據,預測2023年中國裸眼3D行業投資規模為9.4億元,2026年裸眼3D行業投資規模為10.78億元,預測2021至2026年裸眼3D行業投資規模復合增長率為5.31%。
一個龐大的市場無疑就是一塊香餑餑,然而機遇來臨的同時,也有著許多挑戰并行而來。
目前國內公司裸眼3D技術主要有柱鏡透視、遮蔽視差以及多指向光源。各項技術都有其優劣性,技術之間的市場占有率,且國內的公司基本特點是規模小、分布散,市場定位以及產能等信息還需要進一步的跟蹤。
其中最大的問題是視角問題。由于觀眾的位置和角度不同,他們所看到的3D效果也會不同。這意味著在裸眼3D技術中,需要為觀眾提供一個較小的觀看范圍;裸眼3D技術還需要更加高級的硬件和軟件支持,因此成本也較高。
哪些領域有望受益?
裸眼3D顯示屏集光學、電子、3D顯示等現代高科技技術于一體,是下一代顯示屏技術發展的熱門方向,或將催生LED行業的新一輪周期。
在軍事領域,3D全息投影技術可模擬戰場環境,從而提供分析決策與行動的支持,真實且便攜;
在教育領域,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,用動態的、具有時間性和故事性的虛擬影像來展現歷史,真正達到學生參與體驗,實現寓教于樂;
在舞臺效果上,能使觀眾直接看到舞臺上立體的虛擬人物和景物,從而營造出亦幻亦真的視覺氛圍,具有超級強烈的視覺沖擊力。
總得來說,國家高度重視裸眼3D行業的發展,再加上光學、動態眼球跟蹤、AI等關鍵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終端品類和款型的日益豐富,預計裸眼3D未來1-2年內將成為新的主流業務。
但同時,要想裸眼3D市場長遠穩定發展,在核心器件研發、硬件水平以及運營模式等方面仍需進一步探索。
來源:證券之星
作者:證券之星
重要提示: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并不代表樂居財經立場。 本文著作權,歸樂居財經所有。未經允許,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本文內容;經允許進行轉載或引用時,請注明來源。聯系請發郵件至ljcj@leju.com,或點擊【聯系客服】